top of page
透明社會:為什麼卡謬《異鄉人》的主角莫梭要殺人? ◎伊格言
人們對透明一事的習慣,以及無節制的執迷, 也極暴力地摧毀了任何論述、任何「詮釋」的可能性。 用韓炳哲的語言來說, 「人們對自己的想法如此肯定,以致於無法接納任何『否定性』的雜質。」 據說有個未經證實的笑話是這樣的:台灣的(假)文青書架上必備的(用以裝逼但總沒看完的)二本書:...
隔壁房間的嗚咽──《安妮日記》 ◎伊格言
能愛的人。能抱怨的人。 那就是尊嚴。那就是苦難、殘酷與荒謬的反面。 那就是漫漫長夜無盡頭的黑暗中僅存的,自天堂瀉下的微弱光亮。 那就是作為一個「人」,唯一的線索與可能。 我在想──尤其是俄烏開戰後常想──戰爭其實並不是人類社會中最恐怖的事。不是。當然了,之所以這樣想,大約也...
「直子的心」及其變奏──駱以軍 ◎伊格言
我們從來便未能看見一座預期中的管路迷宮,一幅巨大清晰的藍圖── A齒輪咬上B齒輪,藉由C發條、D槓桿、E絞鏈、F轉轍器等細小機械展示「人之情感」之動力方程, 令我們確知其所從來。愛之所從來。 沒有。那從來便只是一場蜃影般的華麗妄念。 只有兩行字。就只有兩行字。...
【端傳媒】給我們的訓誡書──伊格言的瘟疫書單8種
#本文首發於端傳媒 https://theinitium.com/article/20200223-culture-booklist-virus/ 瘟疫之時,人如螻蟻。 等等。且慢,難道瘟疫沒來時,人就不「如螻蟻」嗎? 諷刺的是,此一問題恰恰可用以做個文字遊戲:...
與上帝討價還價的後果──艾莉絲‧孟若<柱和樑> ◎伊格言
個人看法,較之於某些其他短篇大師名作──如同樣以短篇小說名世的瑞蒙‧卡佛、《十一種孤獨》中的理查‧葉慈、《異鄉客》中的馬奎斯;以上均已臻世界頂尖── 若僅以短篇論,孟若均再稍勝一籌。 她確是當代短篇小說大師,名副其實。 二0一三年諾貝爾文學獎頌辭:「當代短篇小說大師」(th...
我叫伊格言,這不是我的本名──保羅‧奧斯特《紐約三部曲》 ◎伊格言
「 聽我說。 我的名字是保羅‧奧斯特, 那不是我的本名。 」 《紐約三部曲》由〈玻璃城市〉、〈鬼靈〉與〈禁鎖的房間〉三部中篇所構成,〈禁鎖的房間〉是為其中壓卷之作。故事環繞著「我」與失蹤的童年摯友范修所展開。(值得注意的是,奧斯特顯然刻意隱去了敘事者「我」的姓名,自始至...
那些年我們一起(錯)追的女孩──費茲傑羅《大亨小傳》 ◎伊格言
據說海明威曾在史考特‧費茲傑羅要求下幫忙鑑定過後者的陽具大小── 原因是費茲傑羅的妻子賽爾妲長期以來懷疑他不夠偉岸。 結果是,海明威向他保證,他絕對沒問題,具有如假包換的男子氣概...... 《大亨小傳》(The Great...
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──瑞蒙‧卡佛 ◎伊格言
面對生活, 我們總是瘁不及防。 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構成了《當我們討論愛情》這本薄薄的小書──我承認這不是我真正想說的話,因為我真正想說的更極端而荒謬:是生活的頹敗與殘忍(而非脂肪、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)構成了瑞蒙‧卡佛這個人;因為他讓我感覺那些極其簡短、精準又冷酷的短篇傑作並...
不是荒原,而是深淵 ◎伊格言
是以在小說完成後,為了這長達八萬字的筆記, 我沾沾自喜,不能自已...... 中歐的小說家發現了『唯有小說才能發現的事』;他們展示了一切存在的範疇如何在『終極悖論』的境況裡猝然改變了意義:如果K的行動自由全然是虛幻的,那麼冒險是什麼?如果《沒有個性的人》裡頭的知識分子對於明...
愛是唯一的存在價值──村上春樹《1Q84》 ◎伊格言
就此事看來,相較於父親NHK收費員的人生 (雖則無謂且無趣,但至少展現了生命某種形式的執拗:目標明確,無可妥協,貫徹到底,亦因之而充滿各種侷限與粗暴,俯拾即是), 天吾確實「什麼也不是」。 那是父親對天吾一次嚴厲的本體論判決──...
bottom of page